赖利-戴综合征

赖利-戴综合征

概述:赖利-戴综合征又称家族性自主神经失调症(familial dysautonomia),是少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。该病由Riley与Day(1949)首先报道,主要发生在东欧犹太家族及其他种族的小儿,患者近亲中基因携带者约l/50。
    临床特征为丰富多样的自主神经功能失常,如无泪液、异常多汗、皮肤红斑、吞咽困难、偶发高热及舌部蕈状乳头缺失等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主要发生在犹太家族的小儿,患儿近亲中基因携带者约2%。国内尚未查到相关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。

病因

病因:赖利-戴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。近年来研究发现,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周围性神经病,所有的患者均有两个复制基因缺陷,致病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31~33区上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本病为自主神经系统先天性异常,患儿感觉神经节、交感神经节及副交感神经节中的神经元明显减少,这些神经元在患者一生中不断丧失。交感神经末梢数量减少是病人血液循环中去甲肾上腺素、多巴胺、β-羟化酶较少的原因。由于外周组织交感神经支配减少,使肾上腺能受体过敏,以致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可引起过度应激反应。虽有些症状提示累及中枢神经系统,但中枢神经系统未见类似病变,智力属正常范围。
    也有研究指出,患儿尿中的去甲肾上腺素、肾上腺素代谢产物香草酰扁桃酸(VMA)降低,高香草酸(HVA)大量增多,也可能是由于患儿体内儿茶酚胺代谢异常,去甲肾上腺素及其衍生物形成障碍所致。
    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颈交感神经节发育不良,神经元数目和体积均减少。主要表现在丘脑背内侧核、颈髓与胸髓侧角灰质细胞、背根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的异常改变,节前神经元减少,脑干网状结构变性,蝶腭神经节、睫状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异常;此外,脊髓背柱、背根、脊丘束等有脱髓鞘改变,少数发现脊髓交感神经节有色素变性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患者常有特征性面容  先天愚型样斜的杏形眼、耳大及下巴突出。
    2.患儿哭闹时不能流泪,面部有斑状红斑。出汗过多,尤其躯干部。四肢常有肢端发绀。暂时性深浅不一的红斑好发于躯干。肌肉活动不协调。腹部膨胀,角弓反张姿势。舌部蕈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缺乏。
    3.当轻敲头部时头皮感到无法控制的瘙痒为其特征之一。
    4.角膜痛觉减退,对痛相对不敏感。50%的患者有无痛性角膜溃疡。对压迫或组胺试验三联反应的轴索反射减弱或缺失。可出现无痛性膝关节病。深反射减弱或缺乏。儿童患者中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、昏倒或阵发性高血压。
    5.本病常有肺部感染,在婴儿时可以首先表现为急性支气管肺炎伴有大量黏液性分泌物。在儿童中常表现为慢性肺部疾患、杵状指、生长阻碍及智力缺陷,常因吸入性肺炎,过高热、肾硬化症而死亡。
    6.2.5%乙酰胆碱溶液滴人结合膜囊产生瞳孔缩小,此试验有助于对早期婴儿患者的诊断。泪液分泌试验检查泪腺的功能不良为阳性。皮内组胺试验发现风团晕变小。两手浸于40℃温水中可产生手部斑点状红斑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可有原因不明的高热,或并发吸入性肺炎。情绪常不稳定,偶发呕吐、脱水及胃肠道症状等。约40%的病人可有抽搐发作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血及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。
    2.基因检测可发现基因缺陷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  1.患儿皮内注射组胺常无疼痛及红晕反应。
    2.用2.5%醋甲胆碱(乙酰甲胆碱)、毛果芸香碱液滴眼能引起小瞳症,而对去甲肾上腺素液瞳孔反应却正常,可协助诊断。
    3.脑电图常显示异常;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也示异常。

诊断

诊断:患者常有特征性面容  先天愚型样斜的杏形眼、耳大及下巴突出。患儿哭闹时不能流泪,四肢常有肢端发绀。暂时性深浅不一的红斑好发于躯干。肌肉活动不协调。腹部膨胀,角弓反张姿势。当轻敲头部时头皮感到无法控制的瘙痒为其特征之一。角膜痛觉减退,对痛相对不敏感。50%的患者有无痛性角膜溃疡。家族性有自主性、运动神经和自体的感觉功能缺陷。就可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症应与下列两种疾病相鉴别。
    1.急性全自主神经病  急性起病,临床表现为视力模糊,瞳孔对光及调节反应异常,出汗少,无泪液,直立性低血压,尿潴留等。多数病例在数周或数月后逐渐自发恢复。
    2.Sjögren综合征  主要特征为流泪、唾液多,汗腺及胃液的分泌都缺陷,常伴有角结膜炎、鼻炎、咽炎、腮腺水肿,及周围性的脑神经麻痹等。

治疗

治疗:无满意疗法。可用阿托品、溴丙胺太林(普鲁本辛)等抗胆碱药。

预后

预后:因肺炎、呕吐发作、脱水、癫痫,或小儿尿毒症、肺水肿等并发症,多在儿童期死亡;若早期诊断,及时预防合并症及处理,不少患者可以生存至成年期。

预防

预防:遗传病治疗困难,疗效不满意,预防显得更为重要。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,推行遗传咨询、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,防止患儿出生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